发布时间:2020-10-12 15:54 | 来源:辽沈晚报 2020年09月30日 T28版
吴晓兰(右一)和丈夫高雅伦(右二)二人参加交接仪式。受访者供图
人物简介
吴晓兰
1950年10月,她赶赴抗美援朝的战场,成为三八线上最年轻的医护队长。
吴晓兰的一生堪称传奇,她14岁还在小学六年级,就软磨硬泡曲线参军,加入了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后方医院,该院后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后方医院。
1948年参军的吴晓兰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以及解放海南岛的战役,堪称身经百战。
2014年3月,吴晓兰和同样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爱人高雅伦一起赶赴韩国迎接志愿军遗骸回国,他们也是参加此次迎接遗骸活动老战士中的唯一一对夫妻。
战场上最小的那个兵
1948年,14岁的吴晓兰听说军队的医院招收医务人员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就马上报名,以一名医务人员的身份入伍。没多久,吴晓兰熟悉了包扎和急救知识后,跟随着医院从吉林转战到梅河,再到辽源。
吴晓兰随着医院转战各地,她第一次面临生命危险,就是在辽沈战役上,她开始跟着战场跑,前线部队到了哪里,战地医院就要紧跟上去。
就这样吴晓兰经历了残酷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在解放海南岛的战役结束后回到北方。随后吴晓兰进入朝鲜。
每天美军的飞机就在天空盘旋,我军没有制空力量,医院的治疗秩序根本得不到保障。
“那段时间牺牲的战友太多了,不管是在前线打仗,还是在后方,只要有轰炸,就难免有人牺牲。地面的房子很快就烧没了,有时候你根本躲不开,就像割麦子一样,割完一茬,还有下一波。”吴晓兰回忆至此,仍然感叹那时战场的残酷。
除了恶劣的居住环境,零下40多度的苦寒天气也让很多战士冻伤,吴晓兰就是在朝鲜期间受伤,加上环境恶劣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落下了终身残疾。
最年轻的医护班长
到了朝鲜,吴晓兰已经担任医护班长,她也是整个战场上最年轻的医护班长,整个班12个人,要负责的伤员接连不断,整个医护队伍基本上要连轴转才行。
“伤员太多,有可能刚才在你身边还挺好的,一会儿一转身人就没了。”吴晓兰唏嘘不已,那段时间美军的飞机扫射极为凶残。
吴晓兰负责的医护班不仅要帮漫山遍野的伤员换药,每人带上两把镊子两瓶酒精,一把干净的,脏了消毒后再继续使用。除了换药,还要让他们都吃上饭,没有筷子和碗,伤员就把帽子拿下来,放在帽子里吃。
“和国内没法比,国内再苦也没这么苦,后来伤员就在旁边撅根树棍当筷子,也有人不耐烦,直接用手抓着吃。”
吴晓兰每天忙活的就是和大家一起拎着饭桶,漫山遍野找伤员给他们开饭。
“有一次是去库房取埋葬尸体的用品,你看我身板小,硬是扛了十人份的回来,可沉可沉的,要爬一座山,我当时跑了四个来回,那是最累的一回。”
吴晓兰回忆说,这种救助伤员、服侍吃饭的艰难生活过了20天,前线部队开始要求撤退。
“当时前线吃紧,让我们赶紧撤,我们也没法把伤员扔下撤退,只能让轻伤员带上吃的,慢慢走下去,能走就尽量走下去,离开主战场。那段时间真是神经绷得死死的,等伤员们慢慢撤得差不多了,我们终于也能够撤离了。”
回国养伤 拼命学习
1952年,因伤残不得不回国养伤的吴晓兰撤离朝鲜,回国第一件事就是住进医院,养好自己的伤腿。然后转业到了本溪中心医院。
“从那往后就开始拼命学习,可以说只有学习才能让我们有底气去下一个岗位。”吴晓兰每天不到6点就要起床,很快就跟上了进度。
而她在入朝之前就认识了高雅伦,两个人结婚了,在本溪工作到离休。两人在随后的70年间共同经历了很多。
2014年,吴晓兰夫妇受组织方邀请,作为辽宁志愿军老战士中仅有的一对夫妻受邀前往韩国迎接志愿军遗骸回国。
吴晓兰说:“中国有句老话,叶落归根,入土为安,我们是那场战争的幸存者,很多战友长眠在异国他乡做了无名英雄,我们绝对不能忘记过去,我们要珍爱现在的和平。”
2018年,吴晓兰的丈夫高雅伦逝世。
吴晓兰目前和女儿在本溪生活。
辽沈晚报记者 刘臣君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云好人》网站看到的,谢谢!请记住永久网址:http://www.yunhaor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