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马晓燠,男,1983年生,200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员博导,主要从事光电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马晓燠潜心科研,不懈创新,解决了光刻机镜头精密检测、暗弱天体高精跟踪、空间碎片快速搜索等多项国际难题。凭借工作上的突出贡献,马晓燠先后荣获“江北英才”“重庆市向善向上好青年”“重庆市首届创新争先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马晓燠就读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专业,通过对光电专业的深入学习,马晓燠渐渐找到光学的魅力,研究光、捕捉光成为了他的人生乐趣。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马晓燠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光电所进行硕博连读。在中科院光电所这片“肥沃”的土壤里,马晓燠迅速成长,他曾经的理论研究也开始转化为现实成果。
自主创新 打破技术壁垒
2009年,刚转为博士研究生的马晓燠参与到对光刻机镜头检测设备的攻关项目中。光源和镜头是制作光刻机最核心的技术,要造出一台好的光刻机,镜头的检测设备尤为重要。最初,研发团队打算向国外直接引进设备,但依靠技术专利筑起铜墙铁壁的外国不仅不卖,还拒绝了马晓燠提出去研究室参观学习的申请。“别人什么都不给,那我们就自己做!”无奈之下,马晓燠决定自主创新。两年时间,在无数次的实验中,马晓燠研究出光刻机镜头的检测新算法,将检测精度由曾经的几十纳米降低至五纳米以下,为我国自主研发光刻机奠定了良好基础。
卧薪尝胆多年 终扬眉吐气
马晓燠在完成对光刻机镜头检测设备的研究后,又争分夺秒研究起单光子探测技术。2011年,时值中科院光电所研发大口径光电望远镜,单光子探测技术成为大口径光电望远镜探测能力变强的关键。此前,国家已经投入了大量经费,为了加快研发速度,马晓燠想在自主研发的同时去购买外国技术,这一次依旧吃了“闭门羹”。严格的技术封锁,再次让马晓燠转变了想法:既然别人什么都不给,那就自主创新,打破技术封锁,掌握核心科技。创新道路困难重重,由于要避开光污染,实验场地选择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无人区。就这样,马晓燠带领团队熬着夜、吸着氧,边调试设备边采集数据,坚定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终于在2016年,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子相机大功告成,10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内外期刊上,20多项专利获得了国内外授权。随后,马晓燠受中科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邀请,飞赴智利,参与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的建设,合作打造我国的南天观测基地。
2018年,马晓燠拒绝国外一流大学的工作邀请,带领团队成立了中科院光电所首个产业化公司——重庆连芯光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并入驻中科院江北育成基地,在江北区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连芯光电”。“连芯光电”在马晓燠的带领下为我国天文观测、量子操控、高能物理、国防军工等领域的数十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提供了核心的光电技术支持,获得了“创客中国全国二等奖”“重庆英才﹒创新创业团队”“重庆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二十多项荣誉。因为在光电技术方面的贡献,马晓燠被破格评选为博士生导师和研究员,荣获了“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重庆市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等多项荣誉。(责任编辑:姜丽 徐婷)
来源:重庆文明办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云好人》网站看到的,谢谢!请记住永久网址:http://www.yunhaor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