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31 21:53 | 来源:中工网 2021-08-31
经受特大暴雨考验的航空工业新航集团103厂,经过全厂职工一番奋战,已经转入正常生产,恢复了往日勃勃生机。
昨天,一车间数控操作员孙韧兴早早来到车间,逐一查看发那科、西门子、马扎克、广数、三菱等新型数控机床的工作状况。当特大暴雨给厂区带来积水时,这些朝夕相处的宝贝疙瘩,是他最大的牵挂。
参加工作39年,孙韧兴始终扎根一线,在日复一日地勤学苦练中,一步步成长为高级技师、航空工业特级技能专家,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还是“孙韧兴创新工作室”的领军人,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十大能工巧匠”、“河南省技术能手”等,2020年被命名为第二届“河南军工大工匠”。
孙韧兴在数控机床前
学一流技术,干一流活儿
学一流的技术,干一流的活儿,是孙韧兴始终追求的奋斗目标。他不断地充电学习、苦练技术功底,在机床从机械化到数字化的每一次更新换代中,破解难题,战胜挑战。
1982年,孙韧兴中学一毕业就进入103厂,成为一名普工。“这里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钻研技术、切磋技术,他们对工作火一样的热情,深深吸引了我。”孙韧兴说,受老工人、老师傅的影响,他也一心扑在学习技术、钻研技术上,并自费购买和机床知识相关的书籍放在床头,一有时间就翻书学习,直到把自己锤炼成集车、铣、钳、磨等技术为一身的多面手。
1995年夏天,工厂要选派职工到航空工业高级技工学校脱产学习,但全厂只有3个名额,必须通过考试才能入选。为了争取一个名额,而立之年的孙韧兴请一名20多岁的大学生当老师,教他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最终拿到了脱产学习的“通行证”。
1997年,孙韧兴学成归来,正赶上数控设备陆续入厂,工厂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但是,设备硬件有了,软件却是短板,因为当时国内数控开发刚起步,很难找到相关的编程及操作技术。要想玩转这些“洋家伙”,只能依靠自行攻关,车间领导决定让孙韧兴挑起这副重担。
“这两年的脱产学习没白学,终于可以亮剑了!”孙韧兴欣然接受任务,决心在数控机床上“闯”出新天地。他扎进“数字革命”的书海里寻找新知,每一本设备操作说明书都被他翻阅得起了毛边,厚度从1厘米变成了5厘米。编程、试切、对比、优化,孙韧兴一边学习一边消化,把所有与数控加工有关的知识通过不断试验,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为了学习电脑编程,他还做了一个疯狂决定:花4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电脑和好多专业书籍。妻子说他是“走火入魔”到下血本。
别人加班挣工时,孙韧兴加班则是学编程。靠着一招一式勤学苦练,他打开了更多新知识的大门:从如何看懂程序,到自己编制程序,在短时间内先后掌握了发那科、西门子、广数、三菱等多种数控系统的数控程序、宏程序编制及传输,同时掌握了达尔康等两种大型CAD/CAM绘图和自动编程软件,并自主开发了两台车削中心和数控车的加工范围。
从数控加工的“门外汉”变成技术精通的行家里手,孙韧兴由此得到一个“孙大圣”的昵称。
搞军工就要啃硬骨头
“搞军工的就是要喜欢啃硬骨头。”这是孙韧兴常对徒弟说的一句话,也是他扎根军工产品生产一线近40年攻坚克难的真实写照。
一个冬天的夜晚,灯火通明的车间里有点儿冷,每个人都穿着棉大衣,由孙韧兴主持的某项目油泵三维叶片叶轮核心零件加工技术攻关试验,进入第三天。为了监控程序每阶段的走刀路线,确保零件不发生变形,他已在机床前连续站了两个24小时,脚踏板都被他踩出两个脚窝。
孙韧兴进行的技术攻关试验,是在三轴机床上加工三维曲面,对于这一超出机床加工范围的试验,几个徒弟觉得简直是天方夜谭,恳求他别再“死心眼儿”,弄不好不但会耽误任务型号研制,还会把“孙大圣”的名声搞砸了。
“坚持住,别松劲,咱们搞军工的一定能啃下这块硬骨头!”孙韧兴一边给自己和徒弟加油鼓劲,一边思考怎样让1厘米厚的叶片避免根切、变形。
灵感在不经意间闪现:“小零件所受非均匀径向力……”他的脑海里浮现出工装和刀具一条线、一个面、一个圆的角度,他按这个角度调整自制分度工装和刀具,并调出新编的宏程序,再次开启机床,一刀下去,终于出现了刀具铣削零件十分顺耳的声音,成功了!
39年,孙韧兴累计参与完成改善项目3600余项,涵盖了车、钳、磨、冲压、加工中心、电加工等工种,他编制的数控程序更是涵盖100多种产品数控加工程序的90%以上,每年为车间节省成本150万元以上;由他主导的摆线转子化精加工、高硬度材料以车带磨技术,使滑阀和转子的加工效率提高了90%,仅这一项就为工厂节约资金4000多万元。
在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过程中,孙韧兴也带出一支技术过硬的团队。车间现有22台数控设备的操作人员,有15人是他的徒弟。2014年5月,103厂成立“孙韧兴创新工作室”之初,他就带领工作室成员投入组件精度要求非常高的滑油阀加工技术攻关,破解了技术难题,还培养出15名高级技术人才。截至目前,他带领的创新工作室团队在技术攻关、改进加工方法、自制工装夹具等方面已获得200余项成果。
孙韧兴说,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这个过程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愿意学,他就乐意教。
在同事眼里,孙韧兴的身上浸透的是智慧和汗水,传递的是工匠精神的薪火。(据《河南工人日报》消息 文/图河南工人日报记者 陈卫国)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云好人》网站看到的,谢谢!请记住永久网址:http://www.yunhaor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