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宋生熹,男,1982年5月生,中共党员,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福源种养殖合作社理事长。作为80后的大学生,宋生熹毕业后一头扎进种养殖行业,带着乡亲们一起发家致富,一干就是10多年。2013年宋生熹被评为青海省农牧区青年致富带头人。
“回乡创业我心里踏实”
2005年,宋生熹从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毕业,走出校门的他并没有急着像其他同学一样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而是选择远赴他乡闯荡,寻找更多的机会。宋生熹先后在山东、河北打工,做过温室大棚技术员、销售过农药化肥……虽然辛苦却也充实,可走在霓虹灯闪烁的城市,他怎么也定不下心来。
2007年10月,在山东打工的宋生熹经过一家农贸市场,看到个头偏小,表皮发绿的马铃薯在当地竟然能卖到每斤1块7毛钱,而当时正值品质更好的家乡青海马铃薯丰收的季节,宋生熹灵机一动,心想,在家乡几乎家家户户种马铃薯,自己为何不试着发展家乡的特色产业?
在外辗转两年,宋生熹终于明白家乡才是真正适合他的地方。于是,凭借两年打工的经验,宋生熹联系到一家马铃薯出口公司,带着身上仅有的两千块钱,毅然从山东回到了青海。
说干就干,虽说离开家乡两年有余,但宋生熹身上依然透着一股农村娃的韧劲儿,回到家乡的他穿着布鞋一步并两步奔走在各村田间地头,决心赶在霜寒天冷前收购完马铃薯。当时家里没有车,外出全靠步行,不出一周,白白净净的小伙子变成了黑瘦黑瘦的“村里娃”。
“理想总是美好的”。由于没有资金,又缺乏经验,刚开始收购马铃薯困难重重,农户不信任,家人不理解……但一向积极乐观的宋生熹咬牙坚持了下来。半年后,通过他的辛苦努力,赚到了3万多元的人生第一桶金。
来年开春,宋生熹通过这半年对市场行情的了解,得知“红皮马铃薯”因淀粉含量高,口感好在广州等地广受欢迎,他联系到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老师,找到青薯168号马铃薯种,回来大着胆子决定发展“订单式”马铃薯种植,以原先价格的一半将品质较好的马铃薯种提供给农户,秋天再从农户手中保价回收。为了打消乡亲的疑虑,他带头先种了20亩。
初次承包种植,宋生熹不想让乡亲们失望,他经常到农户家的马铃薯地里做技术服务,挨家挨户带着农户铺设地膜。
“小伙子,签了协议,让农户自己负责不就行了嘛,你等着秋天来收就好了,费这么大劲干嘛?”村民不解地问道。
“既然我带着乡亲们干,就不能让他们受损失。”宋生熹心里清楚,年初在地里投下去的是农户一家人整年的希望,地里的一根一苗都是他们的心血。
很快,村民邻里都被这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打动了,40多户农户和他签订了种植协议。到了秋收季节,宋生熹兑现了他的承诺,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了乡亲种植的马铃薯,这一年,宋生熹带着大家一起喜获丰收。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宋生熹再三琢磨,现在国家对马铃薯种植补贴项目支持力度大,要想扩大村里马铃薯的种植规模就要有一个专业合作社规范经营管理。宋生熹和种植大户挨家挨户地谈,给他们讲政策、谈收益。在他的努力下,18户农户同意加入合作社。2009年底,湟中县福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几年来,合作社的马铃薯种植形成了规模,辐射带动邻村近110户农户发展马铃薯产业,青薯168和青薯9号等优良薯种在海子沟乡、平安等地得到广泛推广,种植面积达2000亩以上,累计出售马铃薯3000多吨。
“养猪是我的一项事业”
几年下来,虽然马铃薯收购给宋生熹带来了一定的收入,但考虑到海子沟地处山区,很难实施机械化种植,人工种植成本较高,劳动强度较大,老百姓不愿意种植,再加上后来前来收购的商户增多,形成了不良的市场竞争环境。这种形势下,宋生熹经过深思熟虑后把目光投向了养猪行业。
“念过大学,大城市多好,怎么回到这山沟沟来养猪呢?”宋生熹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不解和感慨。
虽是农学出身,但宋生熹从未接触过生猪养殖,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学习。2010年养猪初期,宋生熹一家人起早贪黑,但因为经验不足,猪棚修建不科学,冬天不到两个月时间,接连80多头猪被冻死。父亲多次与他发生争执劝他放弃,但执拗的他不认命。养猪3年,亏损3年。静下心来的宋生熹认真反思失败原因,总结出要想养好猪,还是要突破技术这个难关。
通过实地观摩、买书研究、网络学习,宋生熹认真分析案例、总结经验,从饲料搭配、温度控制、疾病防疫等方方面面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最终通过学习和实践制定出了一套规范的流程和管理措施,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养殖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宋生熹的养猪生意取得了较好收益的同时,也慢慢建立起了较为系统的生产、管理、销售养殖体系。
10年积淀,历尽艰辛。目前,宋生熹的养殖场面积达30余亩,合作社的养殖基地固定资产达1000多万元,能繁母猪存栏230头,年销售仔猪2600头,出售育肥猪2000头左右,他成了村里实实在在的致富带头人。
“为乡亲们脱贫致富出份力”
2014年,宋生熹赴北京参加农村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了解到“发放仔猪和托管代养”的养殖模式后他十分欣喜,意识到了这也是一个让农户变股东享红利的大好机会。回村后他立刻与村里的农户合作,很快就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中,海子沟乡13个村被评定为贫困村,全乡都没有大型的企业。乡政府了解情况后找到宋生熹,希望能通过他的养殖场带动本乡的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想到能为家乡的乡亲脱贫致富出份力,宋生熹一口答应。
3年,宋生熹的合作社分别与景家庄、阿滩等7个村104户贫困户签订了仔猪发放和托管代养合同。对有劳动力的贫困户,由合作社按照低于市场价格向贫困户提供仔猪,免费提供药品和部分饲料,并长期给予养殖技术指导,再由农户饲养、销售,如果有销售不掉的情况,可由合作社代销。对于没有劳动力和饲养条件的贫困户,由合作社代为养殖,除去养殖成本,合作社和贫困户平分利润。
2017年生猪行业不景气,为保证贫困户的扶贫资金保本增值,合作社主动承担市场的风险,以不低于10%的利润向贫困户返利,保证了贫困户的利益最大化,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最终带动产生效益20万元以上,平均让每户贫困户增收3500元左右。
近年来,宋生熹根据发展需要,计划在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再新建一个年出栏3万头的现代化、智能化养猪场,带动周边近1000户农民从事生猪养殖,同时通过技术培训让农户的养殖水平有一个质的提升。目前,这项计划正在推进中,他也希望通过自身的发展,为周边农村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看到现在的乡亲们养猪,让我想到了自己养猪时候的艰辛,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让他们少走弯路,看着乡亲们的日子好起来,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宋生熹高兴地讲道。(责任编辑:黄舒雅 崔雅丽)
来源:青海省文明办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云好人》网站看到的,谢谢!请记住永久网址:http://www.yunhaoren.com